社区是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配资安全指数网,如何让服务更精准、治理更有效、居民更满意?济宁市任城区创新探索“菜单式服务”模式,以党建引领为“底味”,以解决民生痛点为“热菜”,以延伸服务触角为“小炒”,以个性化关怀为“甜品”,精心烹饪社区治理“佳肴”,调出了浓浓的“烟火味”和幸福感。
调好“基础底味”:党建引领激发治理动能
任城区将党建引领作为“菜单式服务”的坚实根基和核心“调味料”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构建起“街道党工委—社区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(党员中心户)”四级联动组织体系,推动治理和服务力量直达基层末梢。深化“双报到”工作机制,组织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,积极参与“群众点单、社区派单、党员接单”的服务闭环。通过党员亮身份、领任务、解难题,确保了居民诉求有人听、有人管、有人办,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强劲的“红色动能”,奠定了服务民生的坚实基础。
端出“招牌热菜”:多元共治破解民生痛点
面对老旧小区改造、停车难、环境脏乱、物业服务纠纷等居民反映强烈的“硬骨头”,任城区“菜单式服务”端出了“多元共治”这道“招牌热菜”。社区党组织积极搭建协商议事平台,如“居民议事厅”“楼栋恳谈会”“红色物业联席会”等,广泛吸纳物业公司、业委会、驻区单位、社会组织、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。大家围坐一桌,针对具体“痛点”共商共议、群策群力。社区联合物业和业委会,引入专业力量,对困扰多年的“垃圾死角”进行彻底整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。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“掌勺”,一道道民生“硬菜”得以成功烹制,有效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、揪心事。
精制“匠心小炒”:资源联动延伸服务触角
为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、精细化的需求,任城区“菜单式服务”注重“精制小炒”,通过深度整合链接辖区内外资源,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细微之处。各社区积极摸排辖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、商户、社会组织、公益团体、专业人才(如医生、教师、律师、能工巧匠)等资源,建立“资源清单”。围绕居民在健康、教育、就业、文化、法律等方面的需求,精心策划推出诸如“健康小屋”定期义诊、“四点半课堂”学生托管、“家门口”技能培训、“邻里工匠”便民维修、“法律明白人”咨询等特色化、小切口服务项目。这些“匠心小炒”般的精准服务,有效填补了公共服务盲区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、专业的贴心服务。
奉上“温情甜品”:个性化服务温暖民心
在做好普惠性服务的同时,任城区“菜单式服务”更注重为特殊群体奉上饱含温情的“定制甜品”。针对独居老人、残疾人、困境儿童、困难家庭等群体,社区党组织牵头,组织网格员、党员志愿者、专业社工等力量,建立“一人一档”,开展“一对一”或“多对一”的结对帮扶。服务内容不仅限于代买代购、上门送餐、卫生清洁等生活照料,更延伸至情感陪伴、心理疏导、节日慰问、协助就医、链接救助资源等精神慰藉和深度关怀层面。如开展“银龄守护”行动,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关爱设备,定期上门探访;打造“阳光家园”,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融合活动。这些充满人情味的“温情甜品”,精准滴灌到最需要关怀的群体心中,传递着社区大家庭的温暖,成为提升居民归属感和满意度的最甜美注脚。
济宁市任城区以“菜单式服务”为抓手,将党建引领的“底味”、多元共治的“热菜”、资源联动的“小炒”与温情关怀的“甜品”巧妙融合,烹饪出社区治理的“幸福佳肴”。这种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治理难题,延伸了服务链条,更让社区充满了温暖人心的“烟火气息”。下一步,任城区将继续丰富“菜单”内容,优化“点单”“派单”“评单”流程,让社区治理的“烟火味”愈发醇厚,让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(通讯员 冷方敏)配资安全指数网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